中年最大的危機:活在自己以為擁有的東西裡
我們對佛學存在著許多誤解。
佛學的精神其實非常注重現實,《壇經》裡有句話:「離世覓食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」意思是,離了現實生活來談覺悟,就像去兔子頭上找角一樣荒謬。
禪宗的僧侶實踐的是“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”,是緊貼著土地,過著挑水擔柴的“禪生活”。他們不是孤高的隱士,更不是絕望的厭世者。
那佛學到底在講什麼?它如何解決我們當下的困境?
佛學講的”空”,不是沒有,而是可能性
剛學佛法的人,特別容易陷入一種叫「斷滅見」的迷思。什麼意思呢?就是覺得什麼都是空,於是什麼都沒有意義。然後就算了,躺平了。
但這是對佛法最大的誤解。所謂空,恰恰不是虛無,而是騰出了空間,擁有了無窮的可能性。
打個比方:人生如同一個花園,裡面有「貪瞋癡」的雜草,也有「妄念」的枯枝。
而「空」的智慧,不是用炸彈把花園炸平,而是告訴你:正因為它是空的,你才能親手在裡面栽種奇花異草,按照自己的意願打理它,讓人生變得豐盛而美好。這才是佛學要講的。不是讓你放棄,而是讓你看到可能性。
中年時刻的祛魅:別活在你的「住」裡
中年時刻。
這個「中年」不是年齡上的,而是心態上的。每個人曾經都是少年,都有英雄情結、偶像情結,帶著這種情結看世界,你發現世界是鮮活亮麗,光彩照人。
但是,佛學講,諸行無常。一切光環都有黯淡的時候。當你看見的世界,裡面的種種光環慢慢地都黯淡下去之後,所有關於生活的濾鏡被打碎了,你恍然發現,已經不知道什麼時候成為中年人了。
中年意味著什麼呢?祛魅。
中年就是,曾經那些你覺得高高在上的、遙不可及的東西,當你經歷了生活當中的某些遭遇之後,你發現它“不過是那麼回事”,甚至它“竟然是那麼回事”。
那祛魅之後怎麼辦?你需要幫助自己找到行動的定力。
說到這,又得說個佛學術語,緣生性空。
空就是可能性,所謂緣就是各種各樣的條件,然後才形成你今天自己。但問題是,很多人會「住」在這些條件裡,把臨時的狀態當成永恆的自己。
什麼叫「住」?
就是執著、固化、認死理。你昨天是個領導,就覺得自己永遠該是領導;你曾經成功過,就覺得自己的方法永遠有效。這就是「住」下了,著相了。
人和社會生活脫節,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,聽到見到的只有肯定和讚美,失去了對現實和人群的基本感知,但是自己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一點,依然按照自己過去的說法、想法、做法繼續過活,直到狠實現實撞狠為止。
但凡你活在自己以為自己擁有的那個東西裡,所以你從這個角度再來理解佛學裡講的空,是不是就覺得佛祖真的有智慧?
讓你放下的不是對這個世界的慾望,而是構成你現在自己本身、那些你覺得自己是屬於你的東西。這就是因緣際會偶然的一個聚合,不要跟它太認真。
一個人生故事:從“捍衛擁有”到“一切是起點”
反正離開這個地方已經是定局,這裡面是空與不空的兩種想法。
如果沉浸在自己的身份當中,覺得“我擁有這個崗位,我擁有我的事業,現在你毀了我”,這個時候你要用一個漂亮的姿勢去回擊。這就是你活在你的那個「住」。
但你要把一切都當作起點,都是奔向你的未來,那就不一樣。
起點的意思是什麼?此前什麼都沒有了。你別覺得自己擁有什麼,那些全是你現在的因緣,別跟這些擁有的東西較真。
這才是佛學能教導我們的。
佛學教會我們的,是行動的定力
所以,佛學的重點其實不是“出家”,甚至也不是“解脫”,而是要砸碎關於解脫的幻想,摘下關於修行的濾鏡。
更重要的是,砸碎了幻想,摘下了濾鏡,然後呢?然後你怎麼辦?
佛學要說的是,如何在這個世間,透過非常具體的事,透過實實在在的行動,來完成真正的修行。
從此,面對這個世界,你會知道哪些是本質,哪些是幻象,哪些是值得追求的,哪些值得你為之付出持續的行動。
延伸閱讀: 怎麼理解佛學裡的修行?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