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行報告 —— 第四季AI飢餓遊戲開始,最大贏家7大公司名單曝光
如果算力是 AI 城市的電力引擎,那麼儲存就是確保電力永不中斷的電網與能源命脈。如今,全球記憶體晶片市場正進入一場前所未有的「飢餓遊戲」——供給緊張,而需求卻無止盡地膨脹和搶奪。
本週推出的Sora2更加認證了這一點,每個人透過AI生成帶音效的有趣視頻,然後發佈到Sora應用,和好友互動,吸引粉絲關注,直接挑戰短視頻老大Tiktok和谷歌的地位。
而關鍵的關鍵,是AI 應用背後真正的瓶頸是資料的儲存!也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投資機會的核心。
每一個 Sora2 影片、每一次 AI 交互,都會形成海量資料。這些資料不僅需要算力來處理,更需要無數的硬碟和儲存系統去承載。
現實正在發生。三星和海力士本週三的聲明,OpenAI CEO Sam Altman 已在首爾簽署意向書,將兩家儲存巨頭納入 「星際之門」計畫。
隨著專案擴張,OpenAI 的儲存需求可能達到 每月 90 萬片晶圓——是當前全球 HBM 總產能的兩倍多!
為什麼會是這麼恐怖的需求量?我們一看便知。
基礎媒體的數據量
文字(文字): 資料量極小,幾乎不產生儲存壓力。開始有體量,約 1MB/張。
音訊/歌曲: 資料量增大,約 5MB/首。
基礎影片: 數據量暴增,每分鐘需要 50MB
數據的真正挑戰出現在內容的多樣性和裂變上:
多語言翻譯: 如果一個影片需要翻譯成 10 種語言,則資料量直接乘以 10,達到 500MB/分鐘 (50MB×10)。
變種創作(個人化): 每個使用者對影片進行的變種創作(如卡通化、換臉、古風化),都相當於產生一個全新的、獨立的高清影片。由於使用者的創意是無窮無盡的,這種裂變帶來的資料體積幾乎就是無窮無盡的。
以 Instagram 30 億用戶為例,即使只有一小部分用戶參與裂變創作,所產生的數據總量也將是天文數字。
因此,一旦 Sora 2 普及,OpenAI 毫無疑問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儲存買家之一。它不僅要買進海量的記憶體(DRAM/HBM)和快閃記憶體(NAND),還要瘋狂採購 HDD 和 SSD,甚至直接與儲存寡頭簽下十年級的策略合作。
此外微軟、Google、亞馬遜、Meta 這些雲端運算巨頭它們已經提前出手,不計成本地以天價長約,鎖定了未來幾年記憶體晶片的核心產能!
換句話說,未來幾年,整個 AI 生態都會成為全球最大的儲存需求引擎。真正要爆發的,不是一家公司的訂單,而是整個 儲存產業鏈的系統性繁榮。
這就引出了三個決定性的問題:
誰能在 記憶體市場(DRAM/HBM,高速記憶體) 裡真正跑出來,賺到最多的錢?
當 快閃記憶體晶片(NAND) 漲價、供不應求時,誰能像「賣水人」一樣,躺著收錢?
在 硬碟與固態硬碟(HDD/SSD) 領域,誰會在這場 AI 資料爆發裡,那幾家美股公司將會成為最大贏家?
在深入理解這場搶奪戰之前,我們需要先釐清 AI 的儲存體系。 CPU 和 GPU 是“大腦”,而三類記憶體晶片則構成了它的“記憶結構”:
DRAM 像辦公桌,速度最快,用來處理眼前的數據,但一旦斷電就會清空;
NAND 像文件櫃,速度稍慢,卻能長期保存,是 SSD 等核心儲存的基礎;
HDD 則是檔案庫,容量最大、成本最低,專門存放冷資料和備份。
一句話概括,AI 的大腦依靠 DRAM 高速處理數據,結果和資料再被分流回 NAND 或 HDD,以保證既能即時運算,又能長期儲存。
過去,像 DRAM、NAND 這樣的專業晶片,只在半導體產業扮演默默無聞的「配件」角色。但隨著 Sora 2等生成式 AI 應用的蓄勢待發,記憶體晶片正從幕後走向台前,成為了整個科技產業無法迴避的戰略物資。
訓練大型AI模型時,資料量動輒 PB 級(百萬 GB),強烈依賴 HBM(高性能 DRAM)與 DRAM 的高速緩存,就像 AI 需要一個無比巨大的超級臨時工作台。
而在我們每一次使用 ChatGPT、每一次生成 AI 影片時,背後都需要在極短時間內調用龐大的記憶體資源。簡而言之,AI 不是在“消耗存儲”,而是在“吞噬存儲”,其對存儲的依賴程度遠遠超過以往任何一種應用場景。
問題是,這場「飢餓遊戲」的緊張感,來自供需嚴重失衡。在需求端,大客戶正在瘋狂提前鎖貨。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