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輕人最重要的三個錢包
我常常聽到身邊的朋友在討論買樓,尤其是在香港這樣一個寸金尺土的地方。有人覺得樓價跌了一點,是上車的好機會;也有人因為拼命存錢買房,把生活壓縮到極致。
我認識一對香港夫婦,他們為了省錢買樓,每天上下班都走路,不坐地鐵或巴士;買菜要等街市快打烊才去撿便宜;在家裡不冷氣、不看Disney,Netflix;拒絕了所有社交,連親戚往來都減到最低,更不敢生小孩,因為孩子開銷太大。靠着這樣「計到盡」的生活,他們終於供起了房子。
但我並不覺得這樣值得。因為這些年本應該快樂體驗的生活,他們都犧牲掉了。即使最終有了物業,也未必因此更幸福。對我來說,最好的方式還是「量力而行」,在正常生活之外,做適度的儲蓄或投資,給未來留下空間。
慢慢地我體會到,年輕人一生其實有「三個銀包」
第一個銀包是現金或資產。
這是最直接、最能看得見的資源:存在銀行的存款、一層單位、一疊股票。這是大家日常最熟悉、最常計算的銀包。
這些東西是量化、物化的,可以看到。比如在銀行存了100萬,還有100萬房產、100萬股票,這是一個錢包,是可以計算的錢包。多數人每天在算的就是這個錢包。
第二個銀包是信用。
不是自己實際擁有的錢,而是別人願意借給你、支持你的資源。比如當你遇到困難,可以打電話給朋友或合作夥伴,很快就有人伸手相助。這部分雖然抽象,看不見摸不着,但有時候比現金更重要。
第三個銀包是心理。
有人花一百萬,覺得不疼不癢,因為身家有一億;有人只有一萬元,花掉九千九就覺得天要塌了。錢的價值不僅取決於數字,還取決於處境和心態。當生活艱難時,一塊錢可能珍貴過百萬;而在資源充裕時,一百萬也未必算什麼。
同樣一種花錢方式在不同情境、不同心態下,你感覺錢的多少是不一樣的。
比如,在困難的時候,一塊錢對你而言可能頂100萬;當你有一億的時候,就覺得100萬也似乎不是錢,尤其是在和平環境、生活無憂的時候。
人一生就在不斷翻動著這三個錢包里的錢。
人生走到不同階段,我們都在不斷打開、調整這三個銀包。第一個銀包最好守住基礎;第二個要謹慎使用,加大信用的同時也承受監管和責任;第三個銀包更要留心,因為心理的起伏,往往決定了行動的穩定度。
如果心理的預期太脫離現實,心裡的銀包老是搖晃,人就會做出很多急躁、錯誤的決定。
好的公司好的人用了別人的錢,用得多了也自然有人要監督你,所以第二個錢包輕易不能打開;但是不打開調動的資源又有限,資源調動得越多,信用越大,你也越脆弱。
所以,公眾公司容易被醜聞打倒,而私人家族公司反倒不怕。
第三個錢包實際是心理感覺。有兩種感覺決定錢包的大小,一種是情境的變化,順利和困難時支出錢的多少會讓人有心理反差;第二種取決於錢的稀缺程度和它在你心裡實際佔的比例,而不是絕對的花了多少錢。同樣都花100塊,一個佔50%,一個佔10%,是不一樣的。
人一生在調配錢包的時候,實際是在算三個錢包。
而做一個好的企業,是要放大第二個錢包,調整第三個錢包,守住第一個錢包。
守住第一個是根本,放大第二個來促進第一個錢包的增長,最後是調整心理預期和實際的風險控制,不讓自己處於高風險的地方,讓心理錢包總是很平衡。
有人說「哪怕碌爆卡,掏空六個銀包,也要買房」。但我覺得這是一個陷阱。
在香港,很多家庭是「2421結構」:一對夫妻,上有四個父母,再加上兩位祖父母,然後還有一個孩子。往往全家人掏出所有積蓄,只為了讓年輕一代供得起樓。
結果呢?
樓是供起來了,但夫妻要承受六位長輩的壓力,長輩們也因為傾盡所有而心生不滿,孩子還要在這種張力中成長。房子變成了枷鎖,而不是幸福的基礎。
在我看來,如果「房子」的代價是整個大家族的快樂和自由,那就得不償失。
真正值得花心思去經營的,不只是磚頭水泥,而是怎麼平衡好三個銀包,守住生活的質感。






good poi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