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人,一定不可以窮(三)
人生最大的痛苦,往往來源於知道太多,而做到太少。
現在的人最希望有什麼?你問了身邊許多人:得到的答案是統一的,賺錢。
20多歲,只想賺錢;
30多歲,只想賺錢;
40多歲,只想賺錢;
50多歲,只想賺錢;
每到歲末,又是很多廢人、財演前瞻未來一年經濟大勢的關鍵時刻,但是大家年年預測,很多重大臆測廢話居多,2025年會是神經緊繃的一年,全球潛藏許多未爆彈,政治風暴籠罩全球。
現實生活中,我們見到過許多懷抱夢想,渴望成就卓越人生的年輕人。其中大多數人並不缺乏獲得成功的天資,可是為什麼最後大部分人卻走向了平庸甚至是失敗了呢?
造成這種差距的,並非出身、財富、文憑、機會。而是志向、信念,是一切源自心底的迫切的願望。
通常一條廢柴要取得所謂的成功,需要有四個特質:主動積極、持之以恆、目標明確,Words and Action。
拉開女人與女人之間差距的,就是這4個特質。
早在青春期,你應該知道,穿Moncler、Gucci的才似番個人、穿Uniqlo、Forever 21似下人。然而奮鬥幾年,發現自己仍買不起Hermes。抓住這種心理,猶太人為你量身定做了一個名詞:Affordable Luxury。
雖然買不起樓,但知道可以分期12個月買一部 iPhone 16、24個月買 Daytona。買不起Canadian Goose,但可以買一款仿大牌、Tory Burch、Michael Kors、Coach,靠著消費累積起模糊的身份象徵,偶爾自嘲,時刻準備躋身中產。
然而,入場券早已更新換代,全美最頂尖的1%已不再愛買奢侈品,除了中東佬、穆斯林、蝗蟲大媽,那他們把錢花在什麼地方上了呢?
教育。
美國收入前1%的人在教育上的投入,數額佔家庭年收入的6%,比起20年前增加了3.5倍;而普通中產在教育上的開銷則基本沒有增長,只佔家庭年收入的1%。
有錢人比你想像中更努力。
人們不發自內心相信的事情不會去做,有時口頭上我們知道有些東西很好,但不會去做,是因為發自內心並不會這麼覺得。
例如讀書和瞓覺,發自內心地你一定覺得睡覺比較舒服,所以才會把書放埋一旁。
所以有錢人,高收入家庭、有計畫地、積澱培養孩子。我見過許多家長,把孩子送到補習機構,卻只有一句囑託:麻煩補習天王幫我們看好孩子,實在太忙,實在沒空管。花幾萬元把孩子送進暑期營,卻更像是給他們找了托兒所。
同樣的年紀,別人的父母已經為他們鋪下了不同的人生道路。家庭教育的投資,不僅要花費金錢,更要付出心力。
擺脫低端,就需要跳出一般人的思維,從而跳出競爭的紅海奮鬥。
一般人的思維裡,最重要的是放棄自己所能創造的價值,來對沖風險,進而實現穩定的生活。
如果永遠只在一般人努力的範疇裡努力,那麼你的努力的結果一定會被競爭拉平到平均水平,永遠也不可能實現財務自由,甚至連基本的生存自由都難解決。
有多少人能不靠父母不靠貸款自己買樓呢?只有你跳出這片On 9努力的紅海,開闢一個只有少數人涉足的藍海,才可能真正取得大部分人都無法獲得的回報。
這種回報,就是對你承擔風險的溢價補償。如果貪圖安逸,生性保守,那你最好趁早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,供書教學算了吧。
知道得少一點,像個傻婆一樣也可過一輩子,這也是非常幸福的。
如果你知道了很多,就去盡最大可能把它們做到,也像個儍婆一樣去行動,去把知道的想要的變成現實。
人世太多霧霾,來自強大的外部社交媒體騷擾和來自內心的猶豫不定,都造就了一批時代病人。
有時候我們自以為有了一些資歷,就以為看得清世界了,就沒有大霧擋在眼前了,不過是因為我們把大霧穿在了身上。
世界的運行規則並不是獎罰分明;熱衷於經營人脈改變人生的,後來發現人脈不過是勢均力敵的人之間的遊戲。
所有的時代噪音,會叫你別做這個別做那個,這不是一個好的時代,也不會成就一個更好的你。
一個更好的你是,人生篇章總是可以完整自由地去書寫,不用被時代打斷,被自己內心的焦慮打斷。
女人的覺醒,在於對美好生活的追求,無窮無盡的創造。一個更好的時代是,幫助人們去促成這件事,而不是把人拉扯變形,滄海一粟。
不管對風險是什麼樣的態度,都要明白前面提到的事實:口袋窮比不上心窮。
千萬不要做夾在中間,故作矯情犯,雙目無神,眼神遊離,左看右看不是人。




